7x24小时服务热线:023-68660679
您所在的位置:

殡葬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2.05.03 8:08:14

 

殡葬的概念

殡葬亦称丧葬,并对其行的社会活动。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休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统一种社会活动起源于类文明,又将永远与人类结伴面行。

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之”二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殡”。“葬”原意指土葬,后来引申为处理遗体的方式,如土葬火葬水葬等,如《礼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即置死者于棺中,宾之礼。《说文解字》把“葬”字解释为“藏也”,并分析其字从“死”,遗在草或用树捆扎成的木床上然后用乱草覆盖掩藏。上古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死后之葬极为简朴。《易经·系辞下》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也就是以柴草裹遗体,置于荒野,不积土做坟,不做标记,丧期也没有规定。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深掘土坑,把遗体埋到地下。原始社会末期,土坑葬已经相当普遍。

葬是人生落幕时必经的一道手续。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上古时代,生前和死后的物质享受都很贫乏。据《韩非子·五蠹》记载,尧做君王时,住在简陋茅屋,吃粗粮野菜,穿兽皮粗布。据(墨子·节葬》说,古代君王制定的殡葬法规是:棺材只要三寸厚,就足以贮藏腐朽的遗体;衣服只要三套,就足以遮盖遗体难看的模样;至于下葬,只要下面不挖到泉水,上面不透出臭气,坟慕有三尺大小就够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增多了,殡葬的条件也有所改善。一些特权人物、富贵人家,“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使金玉满乎身,车马藏于圹”,以显示其权威。春秋齐桓公的墓中有“水银池,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不可胜数”。秦始皇征调七十余万劳工,用了40年的时间,在骊山修建规模惊人的陵墓。《资治通鉴》云:“葬始皇于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从库府搬迁到墓穴)藏满之。令匠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藏重即汇。大事尽,闭之墓中。

由于人死后并非立即一埋了之,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和相应的礼仪,诸如表彰死者的德行、功绩,让亲友故旧前来吊唁、祭奠等,以此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感情。所以,殡葬就引申为丧事活动及其礼仪规范。此外,对死者的祭祀也属操作形态范畴,如清明上坟祭祖、祭扫烈士公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