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23-68660679
您所在的位置:

殡葬心理学是应用学科

发布时间:2024.04.16 18:18:41

殡葬心理会发生在所有人群的身上。当小孩子成长到直面死亡事件或殡葬活动时,其殡葬心理就开始产生了。殡葬心理是一个社会普遍的心理存在,只是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表现的方式、对殡葬参与者心理上受震撼的深度和程度不同而己。
殡葬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永恒的活动。从时间上看,根据考古学提供的资料,距今10-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殡葬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殡葬活动,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殡葬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殡葬活动。中国殡葬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为世界各国所仅见。从空间上看,有各国、各民族、各宗教、各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内涵的殡葬活动及其殡葬心理;从时间上看,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时代的殡葬心理必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中国各朝代的“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祭文碑铭”等记载中可以窥见当时人的一些殡葬心理。
目前,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此处只是讨论殡葬心理的一些基本特点。
既然殡葬心理从属于社会心理。因而,社会心理的一些特点,如普遍性、下意识性、非系统性、稳定性和变化性等,殡葬心理同样都具有。此外,殡葬心理作为一类特殊领域的心理活动,还应该具有它自己的一些基本特点。
1、独特性 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唯有殡葬是为死者服务的活动,而其它活动都是为生者服务的。殡葬心理是在殡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因而具有独特性。就是说,人们一旦面对死者,或进人殡葬活动圈,他过去的经验顿时就会升腾而起,相应的殡葬心理就会表现出来,并产生一定的行为。而在平时,非殡葬时刻,此类心理一般是不会出现的。也是说,殡葬心理是在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这是它的独特性。
2、神秘性和恐惧感 从哲学上,生死之间、冥冥之际乃是一个理性不可进入的领域。因为,我们的理性迄今否认灵魂存在的方式仍然是:它无法得到经验的证明。即谁也没有真正见到过灵魂、鬼怪之类,因而它是虚构的。但是,人类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提供无限多的此类经验,而无论多少个别经验也不能否认另一个别事物可能是存在的。换言之,经验只能证明某物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物的不存在。正是由于理性的这一“死角”,人们对于死亡、彼岸世界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程度的模模糊糊,而不可能非常清晰,这决定了人们殡葬心理的神秘性和恐惧感。
3、从众性 从众是一个人力图与他人、社会保持一致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性软弱的产物,是一类“懒惰的”的社会心理。而死亡又是一件非常神秘与令人恐惧的事情,各民族都有相当多的禁忌,以免被死者的鬼魂所牵连而受到伤害。一般而言,一个家庭和一个人很多年才可能碰上一桩“倒霉的”丧事,实在没有必要去求个变化或标新立异,弄不好可能会带来“不吉”。这足以令当事人只求尽可能地在丧事处理上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致多一少一理完或参加毕丧事赶快走人。有一位丧主孝子给老父治丧花费颇巨后接受调查时说:“我又不懂,反正你们说如何搞就如何搞,我只管出钱、瞌头就是了!”他表示,丧事期间他完全被伯叔舅一辈人指使着走自己根本不能作主,甚至不能想事,只感觉快点搞完、让长辈满意不讲“闲话”就行了,花点钱是小事。因而,在殡葬问题上,人们的从众心理要远远超出其它领域,因循守“俗”最为强烈。
4、复杂性殡葬心理的内容与一个时代的政治、哲学观点、经济状况、日常生活、思想、社会人际关系、民俗习惯、文化水平、居民教养等都有相当深的横向渗透关系,是一类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心理现象。一个社会或一个人的殡葬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可能绝少有人反思过自己的殡葬心理,如前述,它只是在特定的时刻才会活跃起来。而且,即使人们发现了自己的某类殡葬心理也不一定能从本质上理解它,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恐惧尸体,尽管从理性上我们明知道它只是没有生命的躯体了。
5实用性从主观上,没有人会愿意遭遇到殡葬活动,甚至参加别人家的殡葬活动也比较勉强。也就说,人们是“被迫”面临家庭死亡事件的发生和参加殡葬这一类社会活动的。这表明:殡葬活动是人们无法回避的。在其它领域则可能不然。如我不喜欢某明星、不喜欢某一项文艺活动,我可以不去参加,可以不去观看,因而我的这一“心理存在”(不管赞成还是反对)就无从发生作用,无从外化为一定的行为。
既然殡葬不可避免,那么,你就必然在某一时刻遭遇到殡葬事件,在某一时刻参加殡葬活动。于是,你养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殡葬心理就获得了发生作用的场所,外化为一定的行动。于其中,人们对死亡、人生、殡葬活动、殡仪馆、公墓、殡葬业者发表看法,作出一定的评价与某一一种行动,如从简治丧,或对殡葬行业表示理解,或作出刻薄的抨击等。也就是说,一定内容的殡葬心理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社会行为,这就是它的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