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23-68660679
您所在的位置:

实现陵园文化的根本性转变

发布时间:2022.01.27 11:11:49

实现陵园文化的根本性转变

把公墓埋葬的对象不仅看成是一堆白骨,而是看成文化人的载体;把公墓管理不仅看成是一般殡葬业务操作,而是一种文化事业。对文化人实施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做好这项转变工作,可以实现六大效果:

第一、从隐性向显性的转变。

殡葬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死文化都是隐性文化。人们都忌讳死亡、殡葬。传者不愿多讲。恐引起对方恐惧不安;接受者不愿听、不愿看,生怕听了看了真的与自己发生什么联系,岂不“触霉头”?历史上自古忌讳死,因此具有隐性。但是,如果把它当作文化事业来办,就会逐步被社会所接受,成为正常的文化交流的一个内容。首先,把逝者的文化在慕上突现出来,利用碑石镌刻逝者的文化,利用雕塑再现逝者的特定形象,利用文字、音像手段记载逝者的生平,这是显现的第一步。再则,利用现今大众传播媒介播映,使之广为流传,那就真正实现向显性文化的转变了。

在使殡葬文化从隐性向显性转变的过程中,要汲取某些隐性商品昱性化的经验。例如,卫生巾是属于最隐性的商品之一,但由于把商品文化同科技文化相结合,做出了许多有科学内涵且高雅不俗的r告,成为显性的商品文化和广告文化。隐性商品的显性化模式。

在陵园文化的建设中,也不是武断地一味追求把隐性东西都显性化,不是要把一切隐晦的让人难以接受的东西硬要赤裸裸地表达出来。如陵园的名字、殡仪馆的名字可以起得高雅脱俗一点,起得样和一点,适当的隐性倒反而是一种文化。“滨海古园”、“福寿园”是公墓,但“公墓”二字不加上,结果仍为上海人所熟知,这个命名的成功是值得思考的。

第二,从分散向集中的转变。

逝者到陵园落葬,骨灰集中了(海葬、空葬等葬式除外),但他()的一生所“写”的人生这部书,却没有编撰装订成册,仍然分散地存在于与他()有关的大约250个社会关系之中。他们或许留存着逝者的遗物、文化手迹,或在脑海中留有各种各样美好的印象。在一般情况下,要从250个关系网络中聚集关于某个人的人文精神、生平亮点及种种文化成果,实在是不现实的。但当这个行为主体走完人生道路,在“阴阳河”渡口起渡的时候,250个关系户老少与共,群贤毕至,如同反向辐射似的集中在一起。这是集中行为主体文化成果的最佳时机。陵园中的文化高手,可利用摄、录、写、画、谈等多种手段,实现一次文化上的大聚合,闪光点的大聚焦,完成“编撰工程”。

第三,从浅显向深刻的转变。

人生这部无字的书是原始形态的,普通人一般也对自己人生的书缺乏深邃的思考,并不了解“书”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即使有所了解,也是十分肤浅。对某些重要事件、重要语言、思想、心得,常会被无意中忽略掉。人生这部书写了七八十年,可谓内容丰富。因此对如此丰富的自然状态的生活矿藏,人生精华,需要经过去粗取精的加工,站在更高层次上对人生经历进行哲理性观照,规律性把握,据示其思想、品质、行为、经历的深刻文化内涵。如人生与时代的关系,人生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提升其文化价值。陵园文化建设中,应汇聚这样的人才,帮助每个普通人在其人生的文化整理工作中实现由浅显向深刻的转变。